形态学鉴定法鉴别松材线虫,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难点?发表时间:2021-04-19 15:10 日常监测普查中,我们一旦发现松树枯死、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,应当立即按照《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》(林生发〔2018〕110号)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,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。 目前鉴定松材线虫的方法很多,其中形态学鉴定法是专业人员较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。 松材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取样、分离和鉴定三个环节。 一、取样 1、松树选择 在重点监测区域的死亡原因不明的枯死松树,都应采样,机械损伤、火灾等死亡原因明确的非由松材线虫病引起的死亡不用取样。 尽可能选择刚枯死或尚未完全枯死的优势木,如需取样枯死时间超过1 a的松树,应当取心材,而不要取边材。 2、取样部位 整株枯死的松树,在树干上(主侧枝交界处)、中、下(胸高处)三个部位取样。在树干内发现媒介昆虫虫蛹的,优先在蛹室周围取样。 3、取样方式 分块状取样和手钻取样两种方式。 块状取样是在取样部位采集木质部100~200 g,为避免钻取木屑时温度超过50℃、迅速杀死松材线虫,不能采取手钻钻取取样。复检松材及其制品时,应首先了解原产地,若来自疫情发生区,需尽可能块状取样,为避免样品少分离不出线虫,样品质量应大于200 g。 对于无法块状取样,可用较大手钻取样,手钻越小,取样造成的线虫死亡数量就越多。 二、分离 分离原理 线虫个体小、身体密度大于水,可穿过纱布,受重力作用会下沉,且具有亲水性,遇水会从植物体或媒介昆虫体内游出。 分离方法 传统贝尔曼漏斗法分离,将块状或段木样品的心材加工成小颗粒或碎木片,用纱布或面巾纸包好,置于漏斗内,注入清水浸没进行分离,时间一般为12 h。 夏季气温高,线虫活跃,分离需时较短,分离2 h后,用手持放大镜通过漏斗颈观察是否有线虫游出,如果观察到线虫数量较多,则4~8 h就可用来镜检;如果线虫数量较少,适当延长时间,也可将段木短时间浸水后,保湿保养2~3 d后重新分离。 冬季温度较低,线虫不够活跃,分离需时24~48 h。如果线虫数量较少,又不具备培养条件,可多采几次样,多次分离。 三、镜检
先在显微镜下观察,看到线虫后调到更高倍显微镜,能清晰看到口针、中食道球、雄性生殖器。 如果没有口针说明是腐生线虫。如果有口针、中食道球、雄性生殖器,说明可能是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,需进一步观察。
看到的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雄成虫尾部呈鱼钩状(弓状交合刺),雌成虫的虫体接近直线,大约在尾部1/3至1/4(阴门处)略弯曲。
![]() 线虫雌虫的尾部 (图源:南开大学学报:自然科学版, 第41卷第5期) 显微镜下观察雌成虫,如果没有阴门盖,就可以排除松材线虫,如果有阴门盖,则是松材线虫或拟松材线虫。 再观察线虫的尾部,拟松材线虫尾呈圆锥形,末端较尖,且有一明显的指状突起(尾尖突),尾尖突长度超过2 μm;松材线虫的尾呈亚圆柱形,末端宽圆,无尾尖突(偶有群体内个别有微小的尾尖突,但短于2 μm)。 通过以上步骤,你知道怎样用形态鉴定法鉴别出松材线虫了吗?多数情况下松材线虫形态鉴定特征还是比较明确的,我们主要掌握以下3点: 1、 雄虫典型的较大弓状交合刺; 2、 雌虫较长的阴门盖(长7~11 μm); 3、 雌虫尾呈亚圆柱形,末端宽圆,尾尖突不超过2 μm。 虽然松材线虫的形态鉴定方法有一定的缺陷,但是目前,全国松材线虫疫情爆发激烈、基层森防站防治任务大、实验室条件简陋的现实情况下,该方法简便易行,仍然有较大的实用性。如果我们能够牢牢把握采样、分离、鉴定等几个环节的工作质量,注意细节要领,也会得到准确的结果。EN 参考资料: [1]张斌善, 熊小娟, 付园, et al. 鉴定松材线虫病的形态学方法[J]. 陕西林业科技, 2016(2):116-117,共2页. [1]韩增强, 张文萍. 松材线虫鉴定技术初探[J]. 河南林业科技, 2019, 039(002):32,54. [1]俞春来,何洁,刘乐乐,顾建锋. 松材线虫雌虫尾尖突变化综述[J]. 安徽农业科学, 2017, 27(v.45;No.568):176-179. 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|